今天是:      大医首页 | 站点地图   
大医首页 | 本站首页 | 大医新闻 | 专题聚焦 | 视频空间 | | 人物风采 | 大医校报 | 图说大医 本站首页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浏览文章    本站首页: 本站首页 > 正文

【字号: 】 【我要打印

杨理合:改变麻风群体的命运

稿件来源: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17-04-27 10:24:09   本文被阅次数:


杨理合(1928-2011)——这个名字因从事麻风流行病学和创建麻风康复者自己的组织而闻名于世界麻风领域。作为中国“麻风病防治”第一人,杨理合献身中国麻风病康复事业五十年。在他将近70岁高龄时,成立了康复者自治的“汉达”康福协会,让一个长期被社会和亲友歧视、抛弃的群体走出深山密林,重见天日。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年轻人义无反顾地走上帮助麻风病人重归社会的道路。

与麻风结下不解之缘

1928年8月13日,杨理合出生在江西省广丰县桐家板一个贫苦的家庭。战争年代为逃避战乱,杨理合随着父母到过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童年这段几乎浪迹半个中国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

从小经历苦难的杨理合深知贫穷和疾病多么折磨人。他的母亲曾患胆结石,每次病发都疼痛难忍,杨理合却束手无策。他母亲患病多年后,才终于得到适当治疗。杨理合知道有很多人像他母亲一样为贫病所困,便立志当医生帮助贫苦病人。

1948年8月,浙江大学附中毕业的杨理合考进了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从此,他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像一个待哺的孩子那样,拼命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从医的梦想。一年后,实现梦想的机会终于来临!1949年8月,解放区招收医学生,他积极报考,跨进了大连医学院的校门。一天,课室来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满身红斑、溃疡和水疱结节,这就是他接触的第一个麻风病人。老师的话至今在耳边回响:“这种病没有特效药,病人必须隔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9年之后,他步入了防治这个疾病的领域!

1954年,杨理合从大连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皮肤病性病研究所,从事性病的防治工作,那时,年轻的杨理合结识了著名的马海德医生,马海德医生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1958年3月到5月,杨理合医生在上海参加了由阿根廷麻风专家斯库曼教授在中国办的麻风病讲习班,之后,他接受马海德医生的指派带领医疗小组,走进了贵州省的一个麻风村。从此,杨理合与麻风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马海德医生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

把青春完全奉献给麻风病人和康复者

1960年,为推动全国的麻风防治工作,杨理合医生被派往潮安县开展麻风病的调查工作,并将发现的1700多名麻风病患者集中进行治疗。此后,他受命奔赴于全国各地,了解麻风防治进展、指导麻风防治工作、培训麻风防治医师。

1985年,国家卫生部在广东省建立了“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他受命调到该中心工作。在中心,他结识了来自美国的麻风病理学专家施钦仁教授及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小女儿安薇女士。安薇和他,一个是社会工作者,一个是麻风防治工作者,一个正在寻求如何促进麻风康复者的尊严和平等问题,一个正在寻求如何帮助麻风康复者解决在疾病治愈后所面临的偏见、歧视等社会问题。共同的追求使他们频繁地进行了近2年的交流,一个理想终于诞生——成立一个麻风康复者自己的组织,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要将“一个人的梦想变成大家的梦想”!

杨理合医生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想帮助解决麻风病人和康复者面临的社会问题呢?几十年来,他对麻风病人受人歧视的状况耳闻目睹,忧心如焚。八十年代初,杨理合在新疆开展联合化疗时听到的一件事情,至今让他想起来都心惊肉跳:石河子建设兵团有一位女职工患了麻风病,单位为了防止她跑掉传染其他人,就在一辆卡车上安装了囚笼,把这位战友关在笼子里,放上一桶水,一袋馍,赶了六天六夜的路,终于开到南疆的麻风村。结果开车的人把病人丢在病院门口就跑,并在回单位的路上一把火把这辆车烧掉了。一个疾病竟能使人六亲不认,丧失理性和人性!杨理合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1994年,当国际理想协会邀请麻风康复者参加在巴西召开的康复者交流会(国际理想协会成立大会)时,杨理合为康复者能参加这次国际会议上下奔波,左右求助,终于为3名过去连走出县城都不敢想象的康复者走出国门亮起了绿灯。当时此事在国际麻风界也引发了轰动,3名参会的康复者之一孔豪彬归来后,还作诗表达心迹:昔日受尽歧视苦,今朝出国吐气扬……”

成立了康复者自治的“汉达”康福协会

从参加巴西召开的国际理想协会成立大会返回后,杨教授深入到广东各地的麻风康复村将自己关于筹办康复者组织的想法及巴西的会议精神与康复者进行了分享,出乎他意料的是康复者纷纷表示支持,情绪非常高涨。康复者的积极反应坚定了杨教授筹办康复者组织的决心。于是,本来已经退休了的他开始游说于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康复村之间,各种讽刺、议论开始兴起,他只是报以一笑。在全国麻风防治开展四个转变(其中一条是院内治疗转为院外治疗,其意是麻风病不可怕,不用再隔离治疗了,也就不用穿隔离衣了)的时期,还有医护人员仍然穿着隔离衣服务麻风康复者的时候,他能说什么呢?何况他没有时间顾及这些!幸运的是自己的亲人支持他。在夫人张月玲的支持下,他将自己的客厅和阳台腾出作为办公室,自己的退休工资作为办公经费,电话机公私合用,开始了长达2年的筹备工作。当时的卫生厅防疫处的池银庆处长非常敬重杨理合,在卫生厅的支持下,1996年8月19日,一个康复者自治的组织国际理想协会中国分会终于成立,取名为“汉达”(HANDA),以纪念发现麻风杆菌的挪威医生G·阿莫尔·汉森,以及终生帮助夏威夷麻风病人的比利时神父达米安。

1996年在汉达成立之际,杨理合正式提出了四个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生理康复和经济康复作为汉达的服务内容。“社会康复”即倡导反麻风歧视的宣传和教育;“心理康复”即康复者心理疏导和自信心的培育;“生理康复”即防止残疾的发生和发展;“经济康复”鼓励康复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开展生产自救。如果说成立汉达是杨理合医生梦想的一幅图画,那么四个康复就是这个图画里的山、水、劲松和屋宇。这一新理念为中国乃至世界麻风领域注入了活力,为麻风康复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的想法不是一时的灵感闪现才能提出来的,如果没有对康复者现实生活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康复者倾注毕生的爱,是无法提炼出来的。

改变麻风康复者命运

杨理合医生急康复者之所急,想康复者之所想,他知道孩子的未来是康复者最忧心的问题。绝大部分孩子们因麻风的影响失去了上学或继续升学的机会,也严重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求职就业能力。汉达在成立之初,创办缝纫培训班和小被子制作项目,就是针对孩子的就业而设立的。在这里,除了学习技能外,孩子们还要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参与社会活动。

1996年,在国际理想协会和闻路得女士等人的帮助下,杨理合筹得部分项目资金,凭着一腔热血和改变康复者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的决心在清远杨坑医院、广东省泗安医院开展养鸡、养鱼及种植芒果等。此后,又陆续开展了助学项目、流动眼科、溃疡护理项目、假肢制作安装项目、康复者一日游、义工访村活动、社工住村项目等等。看到汉达一步步成长,杨理合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他特别满意汉达所坚持的理念:“助人自助”就是倡导给麻风康复者鱼竿,鼓励引导他们钓鱼,而不是直接给他们鱼吃,以避免产生依赖的一种工作方式。

“穿上假肢后我在工厂找到了工作!我有了收入,有了自己的朋友,生活得像其他人一样。”
               ——惠州一名社区康复者

“我们可以上学了,与其他孩子同在一个教室里念书。”
               ——廉江市石岭镇石岗障康复村的孩子们

“手术以前,我什么也看不见,我不能够独立生活,我需要别人帮助我打饭打热水。现在,我能够看见了,再也不需要麻烦别人了。”
               ——省泗安医院林伯

给汉达人带来的是信心和希望

1999年,他主动提出退位,选用年轻人担任秘书长。尽管理事们希望他再任一届,但是,他的坚持使大家接受了他的意见。主动退位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他给人总是一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感觉。对他来讲,他能看到汉达的成长和康复者的变化,确实是喜事。作为一个带头人能够这样保持饱满的精神,带给跟随者的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说实在话,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领导萎靡不振。汉达的人因为他的影响,团队气氛非常融洽。尽管他现在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提出的“追求真、奉献爱” 一直为汉达人所遵循着。

2003年11月,杨理合获得了由日本财团颁发的“社会贡献奖”,这个奖表彰了杨理合几十年为消灭麻风病,退休后继续为麻风康复者回归社会和健康所做出的努力,是25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

2005年1月,杨理合被诊断为主动脉弓血管瘤,由于病变位置系着生命,接诊的医院不敢轻易做手术。杨教授的疾病需要花费二十多万元到北京301医院做手术的消息一传出,广东清远杨坑医院的康复老人们奔走相告,5元、10元、50元……,他们从100多元的生活费中积攒下来的点点,汇成了对杨教授敬仰、感谢及许多寄托的爱;南海红卫、雷州康华、广州太和、广东泗安……的康复者也纷纷表达他们的心意。也许是大家的爱感动了上帝,也许是杨理合的无私奉献震撼了上帝,杨理合依然和大家在一起,尽管他不能每天上下班。

2006年6月,为麻风康复者服务的志愿者们去探望病中的杨理合教授,他显得很精神。谈到以前在岭后康复村和马海德医生一起工作的岁月,他的眼睛变得无比深邃而柔和。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张旧照,黑白的照片上,年轻的他和马海德一起在讨论岭后村的建设。“在这张照片上,我似乎看到了一群人的背影,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位志愿者这样说,“那是一群为麻风病康复者默默工作的人们的身影,一个漫长的,改变麻风康复者命运的时代。”

“杨教授是我人生的引路人,从一个医生到汉达管理人员。如果不是他的影响,我可能还是医院里的一名医生。有人问我是否对这一选择感到后悔,我想我会对这一选择感到骄傲,因为我看到杨教授的付出所带来的改变,更看到了汉达在‘追求真、奉献爱’精神影响下不断进取发展的未来。”
               ——汉达现任秘书长陈志强

“杨教授就像一个慈祥的父亲、尊敬的长者,是一位我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汉达工作的九年中,杨教授那种助人为乐、追求上进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
               ——伍小莉,从一名康复者到缝纫工、《汉达通讯》责任编辑、汉达康福贸易公司经理

“没有杨教授,就没有我的今天!”
               ——袁亚华,从一名康复者到假肢制作技术员、假肢车间负责人。他在汉达找到了生活中的终生伴侣,并拥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生活幸福甜蜜!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一个贤良的内助!杨理合夫妇正是这样一对让人羡慕的夫妻。杨理合教授就是一个成功的男人,妻子张月玲这一生甘愿做他的绿叶,过着夫唱妇随的生活。当问及她与杨教授一起生活的感受时,她回答“我嫁给了他,他嫁给了麻风防治康复事业!”,这句感叹包含对杨教授的爱怜、赞扬和钦佩,也表明她这一生嫁给他值!

(本文根据广东省康福协会网站提供的“创始人故事”、《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11期的“他嫁给了麻风防治康复事业”、南方都市报“杨理合70岁创办NGO”等相关文章整理而成。)

  作者:  摄影:  最后更新:2017-4-27 10:24:09

 
站内搜索
最新更新
· 2024年保密公益宣传片《一秒钟》
· 学校举办“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
· 学校隆重召开2022-2023学年学生工作表彰...
· 学校隆重举行2023年秋季师生运动会
· 学校隆重举行2023年开学典礼
快捷菜单

快速返回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邮政编码:116044 电话:86-411-86110023
Copyright  ® 2010  辽ICP备15008628号
Baidu
map